自从2015年6月4日《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在发改委网站公布后,24个月已有15家企业获得资质,平均1.6月诞生一家拥有资质的企业。这种状况引起业内关注并且引发了两种声音激烈交锋,一位消息灵通人士告诉记者,两种激烈交锋的声音分别是:提高门槛与维持现状。
提高门槛的理由: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企业数量增长较多,需要进一步提高门槛来规范产业发展;
● 已有15家企业通过审批,可以预见后续将有更多企业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提高门槛遴选出更具实力的企业;
● 审查标准已经提高,2017年申报企业将按照提高后的标准执行。
维持现状的理由:
● 《规定》中很多指标按照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高指标设定,不宜再提高;
● 现有标准已经很高,提高标准后,大部分企业的量产车参数将低于样车;
● 标准过高可能导致企业生产一致性不达标等问题。
消息灵通人士告诉记者:预计未来2年内将针对《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两种声音僵持不下或许是最近传出“中国拟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消息的原因,也可能是需要评估现有情况,出台新政策之前暂停。以往曾有其他政策因为各种原因暂停的先例。
5月23日,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发布《关于车辆生产企业准入申请有关项目核准文件的调整说明》(以下简称为《说明》),其中提到“申报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的准入申请,应随附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具的项目核准批复”,没有提到新建纯电动汽车的审查标准已经提高,更没有提高审查标准的具体内容。
结合消息人士提供的信息,《说明》中提到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申请核准,有可能审查标准确实已经提高,只是没有具体列出。
坊间有传言,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是暂停的主要原因。记者统计了15家企业的规划产能,合计117万辆。
企业名称
|
产能规划(万辆)
|
北汽新能源
|
7
|
长江汽车
|
5
|
前途汽车
|
5
|
奇瑞新能源
|
8.5
|
敏安汽车
|
5
|
万向集团
|
5
|
江铃新能源
|
5
|
重庆金康
|
5
|
国能新能源
|
5
|
云度汽车
|
6.5
|
知豆
|
4
|
速达汽车
|
10
|
合众汽车
|
5
|
陆地方舟
|
5
|
江淮大众
|
36
|
合计
|
117
|
有一种说法认为,以200万辆的销量目标推算,所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规模将维持在30家左右,现在已有15家企业获得资质,很容易突破假定的200万辆目标,据传,全国各地新建立的企业已经超过200家,产能规划远超实际需求。
我国制定传统汽车准入时,曾有一个主要考虑:限制全国每个省都上马汽车生产企业项目,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如果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发放的消息属实,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提高门槛遴选出更具实力的企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然而,提高标准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消息人士告诉记者,现有很多指标按照全球新能源汽车最高指标设定,继续提高,以国内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有可能出现量产车参数将低于样车,也就是出现生产一致性不达标问题。
生产一致性是国内汽车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几年前曾爆出的大批“假国四真国二”车辆充斥市场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企业人士曾告诉记者,出现这个问题与排放标准提高过快有一定关系。2007年7月1日,国三标准实施;2013年7月1日国四标准实施;2017年7月1日,国五标准实施。国六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将于2020年正式实施。我国排放标准参考欧洲体系,欧洲在新的排放法规发布后给予企业约5年的准备时间,国内企业没有这样的待遇,导致国内企业与外资或者合资企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为了生存,有些企业采取了造假方式。
生产一致性的问题不仅限于发动机,很多方面会出现生产不一致的问题。6月2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关于对2016年严重违规的20家车辆生产企业的通报》,共有2577辆新出厂车辆存在违规行为,20家企业中既有央企,也有地方汽车企业,涉及的问题多种多样。
企业人士告诉记者,我国传统汽车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新能源汽车上,虽然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时期,在核心技术上还是有差距,这种差距仍将存在一定时期。《规定》颁布2年时间,并不算长,新建企业都是参照这个标准进行建设,如果再提高标准,可能超出了国内企业现有技术水平,也有可能造成新建企业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新标准的要求。
一位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纯电动汽车资质不是终身制,按照原有标准获得资质后,将来取消资质按照什么标准执行?如果原有企业按老办法要求,新企业按照新办法执行,似乎存在公平问题。如果原有的企业也按照新标准要求,他们要在短期内调整过来也不容易。
提不提高门槛,在讨论中出现两种声音激烈交锋属于正常,这会不会是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审批发放的原因呢?期待答案早日揭晓,让企业尽早吃下定心丸,可以安心投入到研发与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