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最近一篇德国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外界对于电动车行业的关注。这篇报道说,汽车产业以“零排放、无污染”作为主打,推广电动汽车,消费者也愿意买账;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尽管电动汽车行驶时确实不会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但是在电力线的另一端,发电厂却往往依然在燃烧化石燃料。而且,制造电动汽车也需要消耗各种资源。
这篇报道认为,应当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一辆汽车的环保性。这里包括电动汽车的制造、燃料或电能。在计算时,有几个参数是无法确定的,比如生产电池究竟要花费多少能源。而电池通常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的电力大多来自于燃煤,这既不利于全球气候保护,也不利于中国当地的空气质量。报道里还提到,各国政府如果真心想要推动气候保护、环境保护,就应当加大投资,让公交车以及卡车实现电力驱动。“电动巴士的续航里程变短并不会造成大问题,这样的措施会很有效地提升城市空气质量。如果越来越多的上班族能够将私家车留在家中,或者压根不买私家车转而投奔公共交通,那么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效也会越大。但是,如果政府只是想要促进某一个产业的发展,那就应当如实地将它称为‘产业政策’,不必再为它披上绿色环保的外衣。”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篇报道的观点?电动汽车是否真的“没那么简单”?电动车目前仍是汽车产业实现环保目标的最佳选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就此做出点评。
罗磊:这篇报道的某些观点我认为是有道理的。报道中提到,政府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减少普通老百姓对汽车的依赖,大家用公共交通自然就会减少碳的排放,这个观点我是赞许的。但它谈到,发展节能汽车会转嫁污染,对此观点我不太赞同,因为目前我们的电力生产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不光是我们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电力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我们的电力结构不仅仅是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以及核电都在同步推进。在没有更好的决方案的情况下,我认为发展电动汽车是目前实现节能环保,即在汽车使用层面节能环保的一个非常好的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