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国信 8月底收购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的计划告吹,让杉杉股份[股评]转型计划受到严重打击。
尽管公司名称依然保持着“杉杉股份”(600884)的旧称,但随着旗下资产的整合以及服装资产进行分拆上市近日获得许可,这家以服装业务上市的公司在今年已经彻底告别服装业务,成为一家以锂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营业务的新能源企业。同时,此次服装业务板块的剥离,意味着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已经完全结束。
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始自1999年。作为A股上市的第一家服装类公司,当时杉杉股份正处于发展的巅峰时期。但就在这个时候,杉杉股份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服装产业的业绩天花板清晰可见并且近在咫尺。1999年9月,杉杉股份相中了正在研发“中间相碳微球”(即“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鞍山热能研究院,在该年连人带技术全部收购,在上海成立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以此为基础的杉杉股份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投产。2003年,杉杉决定涉足锂电池正极材料。但在杉杉股份管理层看来,2003年才是杉杉股份正式开启转型大幕的一年。按照当时的计划,杉杉股份希望在锂电池行业每一个环节都完成布局,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铜箔和隔膜五大板块。而从2003年之后,杉杉股份进入了马不停蹄的收购和资产整合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杉杉股份在转型前除了锂电池,还有金融业务板块,后者包括城商行、保险以及创投公司。时至今日,新能源电池材料已经成为杉杉股份最重要的业务板块,如今,杉杉在锂离子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综合材料方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进入苹果、奔驰、松下等跨国公司供应链。
而金融投资板块发展成为杉杉股份最关键的利润来源。公司原本的主业——服装业则如同当初预计的一样,在市场竞争中,业务不断的萎缩,亏损幅度开始逐年扩大——从2012年开始,杉杉股份公司服装板块业绩大幅滑坡,并于2013年、2014年连续亏损。直到2015年上半年,才扭转亏损局面。但杉杉股份的第一次转型,实际上并未为杉杉股份形成新的业绩支撑。
启动第二次转型
在能源电池材料板块,杉杉股份在此前的十余年时间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兴起,杉杉股份才在业绩上实现增长。但从上市公司业绩构成来看,杉杉股份的这两年主要是营业收入增加,但净利润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大幅度的增长。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随着锂电池行业竞争加剧,杉杉股份的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一直在大幅下滑。
杉杉股份中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约21.5亿元,同比增长15.16%;而同期实现的净利润约为2.0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5.72%,其中投资收益超过50%。综合前两年来看,杉杉股份2014年净利润3.48亿元,同比增长89.58%,其中投资收益达到4.14亿元;2015年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投资收益共计6.15亿元。
导致杉杉股份在新能源汽车板块业务利润提升的难点是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对价格的把控。今年年初,杉杉股份下属公司曾言辞激烈的发文,指责上游供应商价格提升过快。而对于零部件利润较薄弱的现状,杉杉股份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从单纯的部件生产,进入核心零部件乃至整车制造。这也就是杉杉股份的二次转型。
进入二次转型的杉杉股份已开始从锂电池原料供应商角色,升级到新能源终端整车制造者。今年4月,杉杉股份宣布,下属子公司宁波杉杉电动汽车获得了国家专用车生产资质。目前,杉杉已在15个城市布局,完成充电桩3000个,运营新能源车600辆等。至此,杉杉建立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在动力电池、动力总成、电容、充电桩、整车制造、储能梯次利用、汽车运营等方面均形成了布局。
目前,杉杉股份的“整车制造”只是专用车的制造,但杉杉股份对新能源汽车的设想,应该不会仅仅停止于专用车的制造。杉杉股份高层在一次投资者沟通会上曾言辞含糊的指出,“整车方面,现阶段我们以满足特定客户需求为主,提供差异化和定制化的整车产品”。而下一个阶段会如何,尚无法获知。但从行业来看,进入利润更高的乘用车制造领域,一直是零部件企业的终极梦想。
在零部件行业,多氟多、万向、江特电机等上市公司在近两年都提出了乘用车生产计划。尽管有一些因为技术或者资金等现实原因已经放弃,但零部件造车已经成为趋势。杉杉股份的策略则是,一方面打破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对价格的把控,另一方面向下游市场推进,打通整个产业链。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思路与比亚迪[股评]模式十分相似。
造车的风险
但与比亚迪相比,杉杉股份无论是在资金实力还是技术储备上都弱了很多,这使得其风险变的巨大。杉杉股份在今年试图收购智利上市公司Pampa Calichera股份,以获得全球锂业巨头SQM的股权(Pampa的主要资产为其所持有的SQM约23.02%的股权),但该次交易在今年8月宣布失败。这对杉杉股份的转型路径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被认为是其突破上有降低成本尝试的阶段性失败。
而在整车制造上,2015年初杉杉股份以宁波杉杉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为主体,与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北奔重型汽车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内蒙古青杉客车有限公司”,今年4月该公司获得专用车生产资质。在2015年5月,杉杉股份发布定增预案,宣布用34.56亿元资金押宝新能源[股评]汽车,资金被使用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上。
杉杉股份进入专用车制造的目的是简单而直接的,申请电动车单一生产资质并非易事,多数非整车企业选择收购有资质的汽车企业,以此获得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船票”。除此之外,另一方式便是申请专用汽车生产资质。通过生产新能源汽车专用车,逐步升级到电动汽车(乘用车)。然而,杉杉股份选择造车来突围转型的风险是清晰可见的。
作为一个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尽管占据着世界前列的市场地位,但杉杉股份在核心零部件上并未有相应的经验和优势。观察者认为,杉杉股份在电动汽车关键的三大部件——电池、电机、电控上,并未掌握完全独立的技术,这使得其在成本上承受巨大压力,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也无法获得足够的优势。
而其在造车上选择的合资对象也是汽车制造的“非主流企业”,这给杉杉股份未来产品的竞争力打上问号。而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客车、专用车的补贴力度在迅速下调、补贴标准和行业准入标准却在迅速提升。而这些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也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障碍清理选项,未来类似于杉杉股份这样的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技术支撑,其生存空间可能极其狭窄。
当然,汽车类产品的运营维护,乃至市场推广等,与零部件生产制造有天壤之别,对资金的需求也是相当巨大。按照国内汽车制造商介绍,如果加上车间四大工艺等,往往需要近百亿的投入。这无疑对杉杉股份未来资金承压能力,提出新的考验。2016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9.38 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负3012.10 万元。
作为一个放弃主业完全转型的公司来说,杉杉股份一直在进行着大胆的赌注,但在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汽车市场,它的生存与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过去有家电造车失败的诸多案例,今年年中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多氟多也被传因造车难度大,中止造车计划。不过随后多氟多公开否认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