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上市消息传出的威马汽车,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昨日,据香港交易所披露,造车新势力之一的威马汽车向其提交了上市招股书。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自2015年开始造车后,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交付83495辆电动汽车,过去四年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超过100%。
看似利好的销量表现,却没有为威马换来好看的业绩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其实现营收为47.43亿元,同比增长77.51%,此前两年的营收也实现了逐年增长。
但在净利润方面,威马在2019-2021三年间一直巨亏,2019-2020年其净亏损一直处于同比扩大之中,到了去年净亏损甚至达到了82.05亿元。如果加上前两年的亏损,威马三年累计亏损已经接近180亿元。
威马近些年部分业绩,截图自招股书
由此可知,威马在2019-2021三年间的业绩表现一直处于“增收不增利”的颓势中,到了去年更是陷于一年巨亏80多亿元的困境中。正因如此,业内也将威马寻求港股上市视为“流血上市”来找钱。
威马之所以会陷入如此不利的境地中,还得从更为细节的运营情况来看。
威马连年亏损的同时,它还在大把地烧钱。据招股书显示,从2019-2021年,威马在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以下称为“三费”)上的投入一直占比很高,在这样一番投入下,到了去年年底威马拥有了628家线下门店,几乎是以用户运营为代表的蔚来门店数的三倍之多。
此外,虽然威马一直向外鼓吹自身技术的优秀,但从数据显示,其2019-2021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超过10亿元,到了去年甚至还出现了同比下滑。相比之下,以“抠门”著称的理想在去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32.90亿元,几乎是威马三年的总计投入。
在这样多年“重营销、轻研发”的布局下,威马本该在汽车销售上获得更多的收入,但现实却很骨感。
威马作为一家车企,在多年烧钱铺渠道后,不仅让自身处于“卖一辆大亏一辆”的处境中,同时汽车销售收入占其总营收的比例还在下滑,从2020年的93.5%下滑至90.6%。
有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销量的颓势。翻看2021年国内造车新势力销量排名,可以看到威马仅以44152排在第五位,而“蔚小理”则以接近10万辆的销量远远排在威马前面,可见威马还未形成足够的规模优势。
回想到2015年,威马还凭借着销量表现与“蔚小理”站在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中,但就目前威马在业绩和销量两方面的表现来看,已经与“蔚小理”有着较大的差距,以至于在业内看来威马已经“掉队”。
如今,威马已经在上市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假若威马顺利上市,能为自身改命吗?
1、“流血上市”为救命?
随着招股书的提交,很多人终于看到了威马近些年的发展情况。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威马2019-2021年分别实现营收为17.62亿元、26.72亿元和47.43亿元,从三年的营收来看,威马实现了逐年的快速增长,去年同比2020年还实现了77.51%的大幅增长。
威马虽然实现了营收的增长,但如果把这一营收表现与同为新能源车企的“蔚小理”进行比较,就会是另外一番画面。
按照公开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家车企营收分别实现为361.36亿元、209.88亿元和27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22.3%、200.1%和185.6%。
蔚来、小鹏、理想和威马2021全年营收,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连线出行制图
相比之下,“蔚小理”去年的营收几乎是威马同期营收的4-7倍之多,同比增幅方面,威马也是肉眼可见地不如“蔚小理”三家。
而在净亏损方面,威马的表现更是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数据显示,2019年威马就已陷入亏损之中,当年录得净亏损为41.45亿元;次年,这一亏损继续扩大至50.83亿元,同比扩大了22.63%。再到去年,这一亏损甚至达到了82.05亿元,同比扩大了61.42%。
不可否认,“蔚小理”三家在2021年虽然也处于亏损之中,分别为40.17亿元、48.63亿元和3.22亿元。但相较之下,威马一年的亏损几乎与“蔚小理”三家一年亏损的总和相当。
这也意味着,虽然威马在2019-2021三年中实现了营收的增长,但也在三年中亏掉了将近18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营收还是净亏损,在与“蔚小理”比较中威马也不占多少优势。
由于威马连续三年都有着“增收不增利”的业绩表现,从而使其现金储备方面也处于不太理想的局面下。
招股书显示,2019-2021三年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4.36亿元、18.44亿元和41.56亿元。从数据来看,威马三年间的现金储备是正向增长的,尤其是在去年还有一个大幅的增长。
但需要注意的是,威马在2020年9月和2021年的10月、12月分别进行了三轮融资,2020年9月的D轮融资中,威马融到了100亿人民币;而在去年的两次融资中,威马总共融到了超过4.52亿美元(约为30.24亿人民币)的资金。
威马近些年融资情况,截图自企查查
除了融资之外,威马在近三年中也在持续找银行借钱。数据显示,近三年威马向银行分别借款为24.2亿元、64.1亿元及100亿元,今年4月刚又借了10亿元。为了借这些钱,威马在招股书也表示,其在湖北黄冈和浙江温州工厂里的部分物业,已经在借款时被抵押和担保。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样几轮的融资和连续的借款,威马或许就无法实现2020和2021年底现金储备的增长,更不要说去年年底维持住40多亿元的现金储备。
反观“蔚小理”三家车企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现金储备分别有554亿元、435.44亿元和501.60亿元。相比之下,威马的现金储备几乎是这三家的十分之一左右,由此可知威马目前是极度缺钱的。
据钛媒体援引相关威马内部人士透露,威马内部的资金压力已经很大了,为了应对危机公司内已经锁紧了大部分财政支出。“公司没钱了,总部大楼还欠着几千万的物业费。”
面对持续缺钱的困境,威马其实很早就已开始尝试通过上市来找钱。
提到2020年,很多人都会想到小鹏和理想相继美股上市的画面,但在同年威马也已开始筹备上市,而它彼时的目标还是科创板。立志成为国内“科创板汽车第一股”。
到了去年1月,上海证监会发布了一份有关威马汽车上市辅导完成的公告,彼时业内看来威马应该很快会登陆科创板,但就在两个月后,威马汽车就被曝出暂缓科创板IPO进程。
威马汽车上市辅导完成公告,截图自上海证监会官网
对于暂缓原因,据新浪财经援引知情人士报道,或许是在上市材料审查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威马被质疑科技含量不足、研发投入营收占比不高和持续亏损等。
威马方面虽然很快做出辟谣,表示“威马正在科创板政策收紧下进行IPO排队,上市时间未定,科创板上市情况请以上交所公示为准。”但这之后,与其上市相关消息再无任何透露。
直到近日,威马再度被曝出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业内才知道其在科创板上市未果后,转变目标准备通过在港股上市来找钱。据知情人士向金融界透露,威马考虑通过此次IPO筹资约10亿美元。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想知道威马为何会让自己处于目前这样的困境中。
2、威马为何越亏越多?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在创立之后为了谋求发展,大概率会通过烧钱来实现这一目的。
这一道理不仅适用于“蔚小理”,同样也适用于威马,而对于这些车企而言,烧钱主要有两个方向:拓宽营销渠道和增加研发投入。
招股书显示,威马在2019-2021年在研发、营销和行政上的开支费用分别为26.34亿元、36.63亿元和46.7亿元,可以看到去年威马在这两方面的开支已经与当年营收几乎持平。
相较之下,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家2021年在研发、营销和行政上的开支费用分别达到了114.70亿元、94.19亿元和67.8亿元,虽然开支也很多,但这一费用的开支占三家当年营收的比例却只有31.74%、44.88%和25.10%。
威马、蔚来、小鹏和理想2021年研发、营销和行政总费用与营收对比,数据来源于公开数据,连线出行制图
再拆开来看,威马2019-2021三年间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以及9.81亿元,占同期总营收比例为50.7%、37.1%及20.7%。从三年的数据来看,威马在研发上的投入基本保持在9亿元左右。
对于研发投入的去向,威马解释为包括设计、开发新车型和升级旧车型,研发人员的薪酬,研发软件和设备,测试新车型和新平台及其他研发开支。
虽然项目包含很多,但在目前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战场中,这么低的研发投入是不常见的,因为反观“蔚小理”三家,分别在2021年向研发方面投入了45.92亿元、41.14亿元和32.90亿元,基本是威马的3-4倍。
虽然在研发方面,威马相比于“蔚小理”保持了较低的投入。但在三费方面,威马可谓是在大把烧钱。
按照招股书数据,威马2019-2021年在三费上的投入分别为17.41亿元、26.71亿元和36.89亿元,占同期总营收的比例为98.8%、99.96%和77.78%,从三年的数据来看,威马在三费上的投入是逐年增长的。
对比“蔚小理”三家,在2021年三费上的花费分别为68.78亿元、53.05亿元和34.90亿元,占当年各自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9.13%、25.28%和12.92%。可见威马2021年在三费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理想,并且在占营收比例上大幅超过了“蔚小理”。
威马、蔚来、小鹏和理想2021年三费费用及占营收比例,数据来源于公开数据,连线出行制图
威马在招股书中对于三费上如此高投入也给出了解释,一方面是由于向一般行政管理人员支付报酬,这一费用去年就达到了21亿元;同时,去年威马在营销上的花费也达到了9.85亿元,基于此花费截至去年年底,威马拥有621家线下门店,而在2020年这个数量还不到200家。
相比之下,以注重用户运营的蔚来在去年年底的门店数量也仅有289家,小鹏和理想则更少一些,分别为259家和165家,与威马门店数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这样“重营销、轻研发”的资金布局下,基于全国各地更多的线下销售渠道,威马本应该可以实现更多的销量,但实际所展现出的销量并不理想。
对于销量,威马汽车CEO沈晖有着一定的期望。早在2017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市场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一个新造车企业年销10万辆才可以活得比较好。”
但在4年后的2021年,威马实现了44152辆的年销量,虽然同比2020年增长了101.27%,但这一销量成绩明显与沈晖的期望还有着较大的距离。此外,如果把这一销量放到整个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比较,同样不占优势。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造车新势力销量排名中,小鹏以98155辆排在第一位,蔚来、理想和哪吒以91429辆、90491辆和69674辆分据二至四位,而威马仅排在第五位。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威马销量较少、还未实现真正的规模优势,因此对其来说,目前仍处于“卖一辆亏一辆”的处境中。
基于威马2021年的总销量和净亏损总额,连线出行通过计算发现,威马截至去年年底每卖一辆车,就会亏约18万元。虽然“蔚小理”目前同处于这一处境中,但相比于威马亏得更少一些,分别为4.39万元、4.95万元和0.36万元。
与此同时,被视为威马主业的汽车销售收入,占据总营收的比例略有下降。
通过招股书可知,2021年威马汽车销售收入为42.99亿元,占去年总营收的比例为90.6%,而这一比例在2019年和2020年还保持在97.7%和93.5%。相对应的,威马依靠售卖碳积分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20年的3.9%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8.0%。
威马汽车2019-2021年业务收入结构,截图自招股书
正因威马一边在大肆烧钱铺渠道、另一边又没有收获可观的销量来撑起规模优势来降低成本,以至于让威马随着逐年的发展越亏越多。
无论从业绩数据、还是从销量表现来看,威马已经从2015年还能与“蔚小理”比肩的阶段,来到目前没有能力与“蔚小理”抗衡、甚至实力相差较大的局面中,也正因如此业内很多人对威马才有了“掉队”的感知。
在这样的困境下,威马不得不把改命的希望寄托于上市。
3、上市后,威马就能改命吗?
威马要想改命,前提是能顺利上市。
就前文所述,威马科创板上市未果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业绩表现不理想和科技实力不足所致,目前威马虽然已把上市地改为香港,但其能否能走好这一上市路,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威马自身来说,目前的销量还有待提高,自身的科技属性依旧不太明显,再加上其还在持续的亏损。虽然港股比科创板对于新能源车企的专利研发投入要求会低一些,但港股对于车企的盈利能力也是看重的,销量规模也是比较因素,因此威马想要在港股成功顺利上市且走出一个好行情,企业还是有较大挑战的。”出行行业资深专家刘潇对连线出行表示。
即便威马可以顺利在港股上市,在业内看来其想要就此改命也很难。
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想要在市场上赢得销量和守住优势地位,旗下产品的实力是最主要的“矛与盾”。但对于威马来说,想要做到这点比较困难,因为就前文所述,威马连续多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很少,这就导致其产品力较为薄弱。
按照招股书显示,威马旗下目前在售的产品有纯电SUV车型EX5、EX6及W6,纯电轿车E5及升級版E5 Pro,以及即将上市的新车型M7。这其中EX5作为威马的首款主打产品,却多次被曝出自燃事件。
威马汽车产品体系,截图自招股书
去年12月20日,在郑州市内的一个充电站中,一辆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突然起火,最后当事车主接受豫视频采访时表示,起火的车辆才使用了8个月左右,而这款车正是威马的EX5。
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在海南三亚和海南海口,威马EX5再度相继出现自燃事件。对于这三起自燃事件,威马官方并未作出任何回应,以至于威马被网友称为“2021年年底‘最火’的车企。”
而到了今年,这样的自燃还在发生着。今年4月19日,海南海口市某充电站内的一辆威马EX5发生自燃,这已是近年来威马被曝出的第11次自燃事件。
为了防止车辆自燃的再次发生,威马一度利用为车主保养为由,私自对于车辆进行了锁电操作以规避风险。随后,这一事件被众多车主发现以至于开始投诉威马,以至于还被广东省315晚会进行曝光,连线出行曾在《“锁电”骚操作,能解威马自燃之困?》一文中对威马锁电事件进行了详细阐述。
硬件方面质量较差,威马软件实力也较为堪忧。
众所周知,威马虽然经常鼓吹自身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实力,但其实现自动驾驶功能,更多是依靠外部自动驾驶企业的助力。以至于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张翔看来,威马在自研自动驾驶方面,缺少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基于软硬件产品力不足,再加上威马没有一个明显的品牌力优势,张翔也认为,威马一直以来无法获得一个很好的销量是正常现象。他同时表示,即便威马可以顺利上市,凭借目前的产品体系,其也很难能在未来的新能源战场上争夺到多少优势地位,所以威马未来还需要打造一些爆款产品。
或许威马也深知这一点,其在招股书中如此表示“对于上市后募集资金所得,将用于研发汽车开发平台及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扩大销售及服务网络;将用于制造相关,以及偿还银团贷款及用作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
但对于威马而言,想要通过上市来融到更多的钱,也是较为困难的。
除了产品力和品牌力薄弱之外,威马自身还存在一些风险因素。2019年,吉利汽车以专利权属问题起诉威马,吉利索赔金额高达21亿元。威马招股书中也披露,威马汽车作为被告与吉利集团存在若干正在进行的诉讼,吉利集团指称威马汽车侵犯其商业秘密,申索赔偿约人民币21亿元及其产生的相关诉讼费用。
有关威马与吉利相关法律诉讼内容,截图自招股书
“吉利起诉威马这事,在业内和投资圈还是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再加上威马管理层也没有在近些年中显露出过于明显的能力和人设,基于这些目前在投资圈中,对于威马这个标的并不看好。”刘潇这样对连线出行表示。
他同时也认为,由于港股相比于美股和沪深股市估值较低、流动性也较差,威马在之后很有可能融不到太多资金,还需要其他手段来融钱。换一个角度来说,面对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企选择在港股上市,港交所也应该给予这些车企更多的支持,以便改善股市整体的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威马目前虽然已经踏上了港股上市之路,但其想要凭借这一上市来改变自己命运是较为困难的。而对于威马而言,即便未来顺利在港股上市,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前路依然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它一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