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甘露” 突破“瓶颈”指日可待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甚至已经到了发展瓶颈期,长期的补贴政策导致一些企业无形的形成了 “补贴依赖”,消费环境的制约和地方政策的保护更像行业中一只“无形的手”在扼制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
随着补贴的退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向世界展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这也正是汽车企业通过市场预热和品牌打造的最佳时期,发展初期补贴政策、双积分政策等诸多利好在培育市场、发展产业、稳定政策环境等方面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政的发布将会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整合,同时也在更多的资本、国外品牌加入的市场上推进行业突破发展瓶颈整体走向更强。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弊病,国外品牌的入驻等综合因素对本土企业更是带来强大的冲击,过去新能源的补贴直接导致企业疏于自身创新发展而出现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现象,而此次政策的颁布除了淘汰一些尾部企业外,更多的将是激励诸多企业在核心技术、品牌发展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对标国外强品牌不断自我创新发展,对于国内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车轮认为此次政策调整于加减之间,凸显出我国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此举将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发展升级,激励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做优、做强、做大,并督促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产业减负做大。
政策指引消费模式趋向稳定,“大服务“时代悄然来临
车轮发现,政策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强化非补贴政策作用,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一方面因此地方出台的不限行、免限购和上牌便利等非补贴措施对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鼓励消费的政策不是简单地为了做大汽车消费的量,更是立足于将引导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消费的供需匹配水平。
另一方面, 2019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落地基本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预期,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车时政策红利将不再是唯一重要指标,而是将目光更多的聚焦在车况本身,这也无形中促进企业重点着力于高续航、高能量密度、低能耗等优质产品的研发,注重安全性、品质性、服务性等多维度的创新发展。企业将发展重心放在如何兼顾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和打造优质产品上来,结合“大服务”消费时代的属性分析和了解客户需求使产品能够深度渗透到用户生活当中。
